杜红岩:科研大爱为杜仲

发布时间:2015-01-03 21:34:13   人浏览 来源:科学时报 36365.net

36365.net - 杜仲橡胶

 本报记者 黄明明 王建兰

本报记者 黄明明 王建兰
 
杜红岩:科研大爱为杜仲
科学时报  作者:黄明明 王建兰
 
不知是巧合,还是机缘,史上第一个发现杜仲有药用价值的人姓杜,叫“杜仲”。今天,当杜仲产业逐渐崛起,又一位杜姓人成为主角,即我国杜仲种植专家、农学博士、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杜红岩。
因为杜仲,此前曾多次电话联系杜红岩,但始终未曾谋面。当论及成就和贡献时,电话中的他总是“嘿嘿”一笑,“没什么,不说个人,说说大家,或者就说杜仲吧!”这次又因杜仲,特地前往河南郑州,终于面见。但他依旧低头摇手,并把许多与杜仲有关的专家和联系方式一一介绍给记者。
有人曾说,杜红岩对杜仲的热爱,胜过爱子。而正是因为杜红岩们的这种“科研大爱”,才使得我国的杜仲产果量提高了40~60倍,占据了世界上99%的杜仲资源,推进着杜仲这一特殊新材料逐渐改变世界天然胶市场的格局。
结缘
杜红岩26年来的杜仲情缘,有很多见证。
一踏进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的大门,就见一幅幅杜仲之照:三万亩杜仲基地、杜仲茶、杜仲鸡蛋、杜仲胶、杜仲良种等等,十分醒目。
走进杜红岩办公室,依旧满眼杜仲。无论是办公桌上,还是茶几、沙发上、书柜里,井然有序地摆满了杜仲书籍、有关杜仲的报刊杂志、杜仲产品。最为醒目的是一个柜子,里面装满他从日本带回来的各类杜仲茶、杜仲饮料、杜仲果冻……
1986年,杜红岩毕业于中南林学院(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同年被分配至河南洛阳林业科学研究所。报到的第二天,他就参加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就此结缘杜仲,一晃已整整26年。
杜仲研究史上的多个第一,都是杜红岩这26年创造的。我国第一个杜仲基因库和育种群体、第一批十多个杜仲良种、第一个杜仲雄花茶园、首批杜仲果用良种,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工艺、叶用杜仲园、宽窄行带状栽植等新栽培模式,以及杜仲无性繁殖、平茬、剥皮再生、高接换优、营养调控、促花促果等新技术和杜仲油抗氧化专利技术等等。
育种、栽培、加工等等,这一系列工作的终结目的,是为了推进我国杜仲胶规模化生产。他主持研究的杜仲速生丰产系列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杜仲的综合利用价值,在全国经济林学术界、橡胶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爱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杜红岩电脑屏幕保护文字,亦是他的座右铭。
有人说,杜仲是杜红岩的生命。
1989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教授严瑞芳主持的杜仲胶项目在洛阳进行中试,杜红岩主动承担了杜仲叶的收集工作。
时值初冬,妻子有孕在身,需要照顾。但为了杜仲胶中试研究的顺利进行,他选择了赶赴杜仲产区。
因为已是冬天,树叶早已掉落,收集起来非常困难。他带领的收集小组跋山涉水,踏遍了河南南阳、洛阳等杜仲产区。遇有积雪之地,他们扒开积雪;见到石头缝里有杜仲叶,就用自制的夹子将其夹出……
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收集小组收集了杜仲叶十多吨,杜红岩穿破了3双鞋子。
“杜仲是杜红岩的"长子",应该说是爱子,甚至比爱子还亲。”熟悉杜红岩的人如此说。
在河南灵宝杜仲基地,一起进行杜仲研究的三门峡林业工作总站彭站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杜红岩的儿子才三岁,正值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平时虽可全托,但周末也得有人照看。怎么办?杜红岩夫妇俩就把孩子带去基地,让孩子在山上玩。
因怕孩子跑远走失,在栽种杜仲树时,他们就把孩子放在挖好的树坑里玩耍。1993年农忙季节的一天,也是杜仲管理的关键时节,夫妇俩照样埋头在杜仲园里除草,没注意到孩子已跟在了他的屁股后,一锄头下去,锄把击到了孩子眼睛。
当时,只见孩子眼睛处鲜血直流,孩子哇哇大哭,吓得夫妇俩急忙扔下锄头,抱起孩子就往山下跑,直奔村里卫生所,边跑边流泪。
万幸,经检查,锄把没有碰坏孩子眼珠,而是碰在了眼眉骨上。“就差那么一点点。现在想来都让人直冒凉气。孩子才三岁啊,要是撞中了眼球,孩子这辈子咋办呢?”现在回忆起来,彭站长都心惊胆寒。
为杜仲,杜红岩全家齐上阵。说及夫人,也是很巧,同样姓杜,叫杜兰英,同样学林,同样毕业于中南林学院。
记得那天我们前去采访,只见一位脚穿旅游鞋、身着长风衣、手拿雨伞和塑料袋,面容十分和善的女士微笑着走了进来,一齐进来的同事向我们介绍道,这是杜红岩的夫人杜兰英,刚出差回来。
采访的第二天,她又准备前往商丘,带研究生做实验。她客气地说:“不好意思啊,不能陪你们了。”同行者道,杜兰英在每年造林、嫁接等关键时期,几乎天天去基地,带研究生实习,观察、抚育苗木生长,手把手地培训当地林农嫁接。
育种
我国杜仲研究起步较晚,生产上一直沿用实生苗造林,苗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杜仲产业的发展。
由此,杜红岩瞄准了杜仲良种选育。20世纪80年代,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我国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杜仲主产区的交通十分闭塞。为了寻找一株杜仲树,往往要徒步好几十公里的山路。
渴了,饮一口军用水壶中的凉白开;饿了,停下来背靠草垛啃几口自带干粮。1987年冬季的一天,杜红岩准备到三门峡山区采集杜仲优树种根。他清晨出发,当走到乡里时天空却飘起了雪花。这时,从乡里再到杜仲优树所在地还有40多里的山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没办法,杜红岩想:既然来了,只有冒雪去目的地。当采集完优树种根回到乡里时,他已全身湿透,裤腿都结冰了。
为了让优树种根保持新鲜,他又马不停蹄地徒步20多里,乘当天的夜班车赶回洛阳。到达洛阳时,已是凌晨2点多。
而事后回忆那些经历,在他看来,不苦、不累,挺正常的,没有太多感受。
就是这样,杜红岩执著地坚守着每一份成果,研究着每一项技术,从不停歇。他提出了以提高杜仲皮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的良种选育目标。1986年始,在优树选择、无性繁殖、无性系测定、区域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1995年,他主持选育出的我国史上首批杜仲良种“华仲1—5号”通过了专家鉴定,填补了国内外杜仲良种之空白;1996年,此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为我国杜仲中药良种化、产业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为了解决杜仲树产胶量低、综合效益差,严重制约我国杜仲胶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杜红岩根据我国天然橡胶和新材料产业的技术需求,提出了以杜仲果实利用为育种方向,以提高产果量和产胶量为育种目标,选育杜仲高产胶良种。
他首次阐明了杜仲果实、杜仲皮和杜仲叶内杜仲胶的积累规律,系统研究了杜仲胶群体和个体变异规律,为杜仲高产胶优良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1993年始,他率领的研究团队从全国筛选出128株杜仲高产胶优树,进行反复对比研究,经过十多年的系统测定,2005年,首批杜仲果用良种通过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填补了我国杜仲高产胶良种之空白。“华仲6—9号”亦是我国首批通过国审的杜仲高产胶良种。
育种工作仍在继续。杜红岩率领的研究团队曾先后4次组织了全国杜仲种质资源调查、优良种质资源和育种资源收集工作。目前已收集杜仲变异类型、优树、特种变异单株、无性系、家系、良种等种质资源700余份,审定杜仲良种12个,为我国杜仲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
杜仲作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其经济价值近年来越发被关注。据悉,杜仲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橡胶资源的匮乏,改变世界天然橡胶市场的格局,还能满足航海、航天、冶金、机械、塑料、医疗等诸多领域特殊市场需求。
为了真正推进产业进程,杜红岩从多角度创新。
为解决杜仲高活性亚麻酸油易氧化酸败的问题,杜红岩研发出了杜仲油抗氧化保鲜方法,可使贮藏时间延长到2年以上,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针对杜仲生产存在的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利用杜仲枝桠材、杜仲叶为原材料开发杜仲功能型食用菌的新思路。
此外,他带领团队培育出的“杜仲香菇”、“杜仲木耳”、“杜仲平菇”等含有绿原酸等杜仲活性成分的功能型食用菌不胜枚举。
栽培是杜仲产量突破的关键。1993年,杜红岩首创了杜仲果园化栽培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杜仲培育技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1998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杜仲产业化发展论坛上,杜红岩第一次报告了杜仲果园化栽培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
此后的十多年里,杜红岩率领的杜仲技术创新团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果园化杜仲高产胶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了以提高杜仲产果量和产胶量为经营目的的优质高效集约栽培技术研究,这使得杜仲产果量比传统栽培模式提高了40倍。
依旧是应用。在推进杜仲全树产业化过程中,杜红岩发现了杜仲雄花独特的经济开发价值,开始研发杜仲雄花茶。
制茶对杜红岩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他从买《制茶学》等书籍潜心学习茶叶加工基础理论开始做起,并用炒菜锅进行杜仲雄花茶加工试验。
针对杜仲雄花茶浸泡后汤色易褐变的现象,他多次深入河南信阳等茶区向炒茶师傅讨教,反复摸索炒茶工艺和关键技术。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首创了“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方法”。经过17年的不断研究,杜仲雄花茶、杜仲雄花红茶等加工技术和工艺日臻完善,目前“杜仲雄花茶”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功能食品知名品牌。
今天的杜红岩,早已担当起了改良杜仲、挖掘杜仲宝贵价值的历史重任,与他的同行们一道,正在努力为国家林业局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筹建创造条件。
临别前,记者望着他与研究生们肩挑背扛各类仪器远去的身影,眼睛不禁湿润了。感动、敬佩,间或是羡慕。杜红岩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杜仲绿色产业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毕生精力。而正是有了他、他们及她们,我国的杜仲产业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学术名片:
杜红岩,1963年5月生。河南中牟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森林培育专业农学博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常务理事,杜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直从事杜仲等经济林育种、栽培与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各级攻关课题20余项。主持选育出杜仲、杏李等经济林良种20余个。荣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发明专利5项。1998年被评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先进工作者,2000年荣获第六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
《中国科学报》 (2012-07-23 B2 人物)

  转载请保留,36365.net,橡胶行业信息、技术、服务门户!

橡胶人才网
36365.net www.henbcn.com!
>更多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首页 | 橡胶新闻 | 橡胶价格 | 市场数据 | 橡胶技术 | 资料下载 | 橡胶文化 | 橡胶标准 | 橡胶制品 | 橡胶管理 | 橡胶展会 | 胶网图片 | 橡胶博客 | 橡胶人才 | 橡胶论坛
联系电话:021-59195925 咨询合作:13524284813 邮箱:loogo@163.com 36365.net为你服务 QQ: 36656166
中国橡胶门户网 Copyright 2006-2015 胶网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4028905号 手机版